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状物抒情”主题单元,《青海高原一株柳》为其中一篇,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能借助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注意区别翘舌音“铸”“卓”“韧”“滞”,平舌音“摧”“诵”“邃”,字形“虐”“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望而生畏”“艰苦卓绝”“广袤无垠”“寸草不生”“名贯古今”“深邃”“凝滞”等。3.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合理想象的写法。体会作者用灞河柳与其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4.研读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全文的内涵。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体会并学习作者用灞河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资料链接】▲陈忠实,出生于1942年,西安市灞桥人。他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静,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作出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经过28年的漫长努力,直至1993年以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原上常年是冻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能借助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注意区别翘舌音“铸”“卓”“韧”“滞”,平舌音“摧”“诵”“邃”,字形“虐”“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望而生畏”“艰苦卓绝”“广袤无垠”“寸草不生”“名贯古今”“深邃”“凝滞”等。3.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4.学习课文1—5自然段,感知“我”惊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感知柳树苍郁粗实的样子。【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有疑问的地方注意做记号,检查是否读通顺连贯,并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吐字清晰,课文读正确★★声音响亮,课文读流利★★★朗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望而生畏广袤无垠艰苦卓绝名贯古今深邃凝滞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我还知道他的作品。4.初读课文,你认识了一株怎样的柳树?试用“的一株柳”写一写,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尽量多找)二、课堂研讨:1.导入:(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说说柳树给你的印象。(2)板书课题,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2.预习反馈。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怎样一株柳树?(1)出示自学要求:通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初见这株生长于青海高原的柳树时有什么感受?他看到了怎样一株柳树?想象柳树经历的磨难后,又感受到其怎样的精神?用“作者看到了一株的柳树”说一说。(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3)师生交流评议,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1—4)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与思索。(5—9)青海高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