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呵护孩子那颗脆弱的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王屋小学王丽【案例】王某,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外来工子弟。身体瘦弱,说话声音低弱,胆怯,性格极其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在家总是感觉紧张压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挨批评,不是说错话就是做错事,学习虽然认真努力,但感觉其反应迟钝,成绩不理想。【原因分析】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父母在市场卖菜,父母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收入中下。由于父母工作关系,每天早出晚归,一日三餐不能按时吃饭,早上起床父母已去了市场,中午放学父母是最忙的时候,等到父母回家匆匆做饭吃完饭他又够时间上学了,晚上常常是八、九点钟才收市,吃完饭已经是十点多钟。因而,使得父母和他缺乏沟通,父母对他的关爱也就非常少,他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有时父母回家看见他在玩,或未完成作业(其实是不会做)就指责他,因而使得他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父母因为生意不顺,或其它原因心情不好就会对他大声责骂,导致他的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自卑感。其次,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就是在发脾气,从而让他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在学习上,上课极少举手发言,提问到他时也不知他在说什么,有时把耳朵凑上去也听不清楚。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他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他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个案处理】为了帮助王某树立自信,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赏识,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我针对王某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段:处理王某与父母的关系。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缺乏爱心等,会使子女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完善家长自身形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和睦、父母有修养,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的不健康心理。因此,我通过多次家访,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他,多与他交淡,多鼓励他,让他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他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我与他们谈了王某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儿童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王某父母的积极配合,王某又有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父母,一个温暖的家庭。第二段:减轻其心理压力。因为性格内向的儿童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他。让他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而我与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比如,他的作业虽然错的多,但我却拿起他的作业对全班同学说“王某同学的作业虽然错的多,但他很认真,你看他写的字多漂亮啊!我相信他下一次一定能做得又对又好,你们相信吗?”在我的鼓动下全班同学都大声说:“相信!”还有在给他讲作业时,他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他,给他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他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经过多次反复地接收良好的信息,心里有了一种我能行的自信心,慢慢地学习成绩渐渐地追上来了,其次,作为班主任的我,课间或活动课尽量多与他交淡,玩游戏,让他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他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他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间我让班干部和其他活泼开朗的同学多与他玩游戏,多交谈。刚开始让他和外向同学交往,他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他勉强的和别的同学玩,在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