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小结第五小学薛晓梅本学期,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指针,本着“生活绘画,快乐绘画”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现将课题总结如下:一、想象教学前:学生在下课十分钟时身心得到放松,一上课他还不能马上集中精神。这时老师利用一个小小的游戏进行“缓冲”。师生共同参与还可以和学生拉进距离,以保证学生在想象的时候没有压力,没有束缚,提高学生对想象教学的兴趣。在《帽子回来了》的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站到小树旁,扮演一只小猪,看谁扮演得最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要学得像必然要对小猪的形体、动作表情律仔细观察才能模仿得像。有的孩子摆起了很酷的pos,有的摆一下,叫好朋友帮忙看像不像,有不像的地方一起修改讨论,有的一个人不够就几个人接起来,真是宏伟的“模仿秀”,可爱逗人。通过观察模仿学生对树的形状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对于想象就更感兴趣、更有把握,也容易了。这不就是游戏的功劳吗!二、想象教学时:很多学生提到想象就想到小动物长翅膀会飞,小动物会唱歌等,没有新鲜的想象产生,想象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限性。为了突破这个局限性,我尝试结合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特点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让思维多向流动,以便获得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可以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当思维的局限性有很大的突破,思维变得活泼、生动、能大胆、会创新、爱思考这就使想象更具魅力。想象是一个思维过程,有时学生有兴趣时会把头脑中的想象一气呵成。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想象创作中会感觉到乏味,会表现出焦躁不安。这时我们就可以带孩子走向大自然去放松。罗恩非说过这样一段话: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现在的孩子多接触的是高楼大厦,电视,电脑,对于身边美的大自然感觉木然,利用想象中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带给的美,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重新燃起想象的火花。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四个猜想方式:(1)、在观察中猜想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有了感性认识,描绘对象更容易,然后再进行想象更容易找到想象的切入点,想象的面也会广阔一些。(2)、听故事、看动画片随想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看动画片。童话故事和动画片是孩子的精神食粮,生活中缺少不了它们。抓住孩子的这个爱好,要求他们边听边想象故事的画面画出来。随后可以引导孩子给故事、动画片再创加一个结尾,一个情节。画故事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编故事可以反映儿童的知识面、理解力、想象力。(3)、给题目联想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创作题目后,引导学生从内容、色彩、情趣等不同角度联想。如:梦中的世界、身边的变化。“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绘画也是如此,一个题目根据每个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爱好、理解力、侧重点、审美观的不同,同一个题目下应该创作出不同的画面。(4)、随意畅想这是想象的最后一个阶段,经过上面三个方式引导想象,孩子的想象阀门基本上已经打开,这个时候老师不需要一连串的引导学生也会自己进行想象。没有任何约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学生还阔天空地想象。你可以上天、入地、下海……充分发挥学生天真浪漫的畅想,用笔编织自己的故事三、想象教学后:在经过想象创作之后,可以结合本课内容来一个放松性的小游戏。如在《蚂蚁搬家》中,学生的想象创作后,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把自己的画演给大家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激发了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孩子们玩得非常带劲,他们急着想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分享他创作想象的成果。演完后,有的同学就安耐不住了,对“小蚂蚁”品头论足一番。有的孩子经过这个表演听了“小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