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小学生厌学情绪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少年儿童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当小学生出现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往往是出现分心,从而使学习效率下降,有的甚至导致逃学的行为的发生。因此,必须解决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一、首先教育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要端正学习态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学习上像“近视眼”,只看近处,看不到远处,怕学习艰苦枯燥,觉得学多了知识没有多大用处。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不良影响,其实,现在没有文化的人有的活得还不错有的还能发大财,但这只是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暂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长大成人之时,恐怕没有文化的人就适应不了社会了各种职业将不接纳没有文化的人。因此,小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克服厌学情绪。二、帮助厌学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模式,让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缺乏兴趣,就不容易学好。感情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践操作法、电化教学法等都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号知者不如乐之者。”对每一个正常的小学生来说,要求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但学习枯燥无味,动辄采用题海战术、满堂灌加补课,必然要以学生的求知欲望,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详尽了解产生厌学症的原因是作出科学诊断的前提。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及其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过去、现在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状况;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了解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时间;了解学生现在厌学的程度等等。只的做到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小学特级教师马芯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开发学生智力大门的金钥匙。在她的点拨下,学生学习全神贯注,争先恐后的发言,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令所有听课者赞叹不已。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何苦之有?何厌之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方为终生之用。小学教育应该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终身受用。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主动性。所以教育者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规律,促进学生自觉养成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帮助一部分家长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校学生如果经常挨父母的打骂和惩罚,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温暖宽松的学习环境。三、对厌学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并非各方面都差。老师要帮助学生成功。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