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节课看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周忠起(江苏镇江崇实女中,江苏镇江,212004)2012年3月底有幸参加了在江苏靖江举行的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在会上观摩了三位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黄厚江、唐江澎的研讨课,感慨颇深,一年多后再次来回味当日的课堂,仍然感到深受教益。现仅从三节课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简单想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多媒体的天下,离开了多媒体许多教师就像缺少了支柱一样无法上课了,那么三位大家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使用多媒体的呢?曹勇军执教《葡萄月令》:一出场,课前的幻灯片展示汪曾祺的图像及三句话:“1.语言要软熟,筋道,有劲儿。2.语言之妙,在字里行间。3.好的文章像树一样,要自然。”这也是本节课唯一使用的一张幻灯片。这三句话来自于汪曾祺的文章,既是对其本人的文风概括,也是对现代优秀散文的特点的概括,而本堂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大家到文本深入去寻找能够体现这三点的句子和段落。于是曹老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指导同学们从文中查找相关语句,同时加以技巧的点拨,比如适时地指出:口语的色彩、断句的作用、似断实连的效果。从朗读中,曹老师引导大家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心境与感情,而这一切显然都是和朗读连在一起的,没有前面的朗读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感情的自然接受。曹老师随后在谈话中提到教师要有“语文的眼光:即引文入理、揣摩”,其实这也是曹老师课堂的过人之处,不是将力量花在技巧上,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招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文本入手,切切实实地加以分析、探索,从而领悟。试想这样的一篇课文出现在时下的课堂里,恐怕早已经声光电漫天飞舞,图画彩扑面而来了,至少那种配乐朗诵肯定必不可少。黄厚江执教《黔之驴》:整堂课没有一张幻灯片,没有一点配音朗读,没有足以让人开怀的动画片,黄老师全靠自己的奇思妙想将会场的全体教师和同学带入到一个神奇的境地,在大家思索探究的同时,还能够开怀大笑,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黄老师先让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分别从作者、老虎、驴子三个角度来复述故事,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在教学的过程中,黄老师训练学生概括出几个成语(这一点我姑且存疑),也完全是学生从文本的理解中获得。黄老师一直致力于追求本色语文,正如黄老师在其后的讲话中提到的:凡是复杂的都不是好课,所谓的复杂恐怕就是天花乱坠的招数、层出不穷的幻灯片,精彩过后只是一片空虚。唐江澎执教《走进语言现场·问答之间》:这节课因为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模式了,在我们眼前不断切换出一张张的幻灯片。唐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如有机会向下面的一个人发问,话筒在前,你的问题是什么?(专门找一个录字员现场录入)屏幕上出现了几个人:(一)丁帆(二)西单女孩(三)吴良镛(四)刘璐(五)靖江中学校长(即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也体现了唐老师的教学智慧),学生发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总结了三种人:有准备、不熟悉、没想过。接着播放了媒体记者对于温家宝总理的提问的视频,再次总结:提问要深入研究、具体提问、挑战性问题。最后设计教学活动:针对两种特定身份,做一分钟自我介绍。可以说,这节课的幻灯片使用是纷繁复杂的,有图片、有文字、有视频,甚至采取了现场录入文字的手段,但是却丝毫不让听课教师与学生感到杂乱,这是因为唐老师根据了所授课的实际需要以及自己教学设计的真正需要,将幻灯片的播放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恰当的使用出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唐老师在随后的介绍中提到语文老师要重视把活做细,提到现场教学:生长的东西是随机应变的。而这恰恰是这一节课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纵观三节课,教师的智慧与教学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多媒体的使用,曹勇军老师整堂课用了一张幻灯片,黄厚江老师整堂课一张也没有用,而唐江澎一堂课却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当用则用,不该用就一张也不用,真正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不是喧宾夺主,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得不说,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往那种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少,常见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