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合肥市大店小学徐道军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深深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推动着社会更快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有很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最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才是现代化教育,往往置教学内容于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的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总觉得非多媒体计算机不成气候。如有的教师整堂课没写一个字,练习时,电脑只作简单的“对”或“错”回答,而对于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却不知道,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就是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信息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及时、正确地运用这些科学手段进行教学,那么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应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了计算机,我们可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和网络自己学习。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先搜集一些与分数产生、分数意义有关的资料,第二天谁学得好就让谁来当小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都能上网查资料,并做出详细地记录。课堂上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向同学们进行交流、质疑、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如学习《圆的周长》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于是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资料,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认识了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刘徽等。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为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感到无比自豪!又如教学六年级《利率与利息》时,笔者把银行利率牌、各行业职工缴税情况编成网页,供学生查阅。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生的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吸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认识时与分》时,笔者课前做了一个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钟表,但由于年龄特征能真正认识钟表的学生却极少,于是笔者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学习,通过flash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何变化,走了几时,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时”和“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了“1时=60分”。再如:复习几何图形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形象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