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本课的l5个生字。重点掌握“篷、媳、嫂、婶、甩、拴、狈、撤、啃”9个生字。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33个新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重点掌握材料中列举的“适宜、香喷喷、残酷、恐怖、狼狈、撤退、心驰神往、轻描淡写”8个常用词。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一边……一边……”、“那么……那么……”两个句型,要求能结合语境使用。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内自读课文——《烟台的海》。(二)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查字、词典来了解课文中生字和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努力掌握知识,热爱美丽的家乡,为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作出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2.理解课文一和课文二的主要内容。3.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二)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就本课主要内容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2.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学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配合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并造句。)2.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文的内容进行提问。)三、课文导入导入1: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导入2:西双版纳介绍。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它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稀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四、初学课文1.方法和任务。(1)昕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2)分小组朗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I)“我”在西双版纳领略到了怎样的自然风光?(2)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有什么特点?(3)傣族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傣味食品种类有多少?(4)野象谷的景色怎样?“我”见到野象没有?(5)“我”跟大象有了怎样的接触?“我”最喜欢看什么?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请学生回答预设的问题。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1.在小组中,每个学生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2.小组互动学习。每个学生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理解。理解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掌握。六、解难答疑老师解释全班普遍不懂、不容易掌握的词语。词语例解:1.掩映:相互遮掩而又映照衬托。人民公园内花草掩映,环境优美,奶奶最喜欢去那儿晨练。他爸爸是护林人,他们家的小院掩映在树木之中,十分幽静。2.大饱口福:吃够了很好的东西。和田的水果真多,我可以大饱口福了。逛了美食一条街,真让我大饱口福。3.缠绕:条状或带状物围绕在别的物体上。电话线缠绕在一起了。那位救人的战士也重度烧伤,他的全身都绷带缠绕了起来。4.绞杀:吊死,用绳勒死。引申为扼杀。对于个体较小的猎物玉米蛇会直接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