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情意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2、自由读(2—10节),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指导分层。(二)学习(2?—6)自然段。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2、通过阅读,你感觉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相机出示:和蔼可亲热爱孩子循循善诱平等相待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二)学习(7—10)自然段。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3、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交流:◇说,又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取过蜻蜓,高高举起◇小心地翻过去(三)整体感悟,角色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四)启发小结。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3、我们已经学习了板报稿的写法,你能结合课文介绍的关于蜻蜓的知识,写一篇板报稿吗?4、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进行演示修改。板书:放飞蜻蜓小朋友陶行知捉循循善诱谈蜻蜓放和蔼可亲四、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