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预习导学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3.背景简介。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理解探究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思考: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课内精读1.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2.这首诗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合作释疑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做课后第二题。参考答案理解探究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2.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课内精读1.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2.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3.(1)这句话运用了暗语的修辞手法,表明写“苦难的诗”时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合作释疑1.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