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刘义庆刘义庆(403—444),南朝时宋著名文学家。他是宋武帝侄儿,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2、有感情的诵读古文并背诵课文,体会深厚的兄弟情谊自学指导:1.声音洪亮2.字音准确3.停顿正确4.读出作者的特殊心境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1.王子猷(yóu)2.子敬俱病笃(dǔ)3.此已丧(sàng)矣(yǐ)4.语时了(liǎo)不悲5.便索舆(yú)来奔(bēn)丧(sāng)6.子敬素好(hào)琴7.弦(xián)既不调(tiáo)8.掷(zhì)地云9.因恸(tòng)绝良久10.月余亦(yì)卒(zú)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1、自主译讲:请同学们边小声朗读课文,边利用课下注释练习翻译。时间为4分钟。2、小组讨论:各组(前后四人)共同解决译讲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助你一臂之力俱:都笃:病重何以:为什么索:要素:向来,一向径:直往既:已经掷:扔因:于是,就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月余亦卒(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译: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概括内容⑴实词①俱病笃(病重)②何以都不闻消息(总,竟)③语时了不悲(完全)④便索舆来奔丧(轿子)⑤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⑥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⑦弦既不调(已经)⑧因恸绝良久(很)⑨月余亦卒(死)⑵虚词①而子敬先亡(表承接,不译)②何以都不闻消息(为)③因恸绝良久(于是)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自学指导:大家先自背课文,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背,然后小组内互相背,5分钟后准备好抽背。比一比,谁背的最精彩。第四次先学后教:比回答问题1、为何“掷”琴?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对比分析:人亡时,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3、你认为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四分钟后检查)总结(一)1、“掷”琴是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2、两声“子敬”起到强调作用,表现出子猷强烈的悲痛之情,让读者体会到手足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二)1、前抑后扬,琴随人亡,渲染出悲伤的气氛。2、突出了子猷的性格特点,及兄弟情深。(三)其一,有生病的原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其二,更有悲痛的原因——“因恸绝良久”答案:第1小题:c;第2小题:1.B2.C3.B4.B5.A6.C当堂检测一(基础题)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子猷(yóu)病笃(dǔ)B.径(jìng)入琴弦(xián)C.掷(chēng)地悲恸(tòng)D.卒(zú)不调(tiáo)2、为下列红色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