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执教时间:2013年9月12日第2周星期四第1节执教班级:八年级至班执教人:基础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甲午战争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精神。2.通过对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是近代中国受辱的重要原因。3.通过对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介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再结合教材说明:日本侵华的根本目的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故征韩侵华是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一、日本发动战争1、导火线:由学生读教材找出。为什么它是导火线?它与甲午战争有什么关系?教师稍述来龙去脉。最后总结:战争完全是由日本一手挑起的,是日本蓄意发动这场战争。2、爆发:结合教材地图与小字,更说明这场战争的日本蓄意性。二、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1、平壤战役2、黄海战役作战地点:学生得出——黄海鸭绿江出海口大东沟海面作战方式:清军运兵返航,日军突袭作战概况:定远号——丁、刘——代替致远号——邓世昌——冲向敌舰致远号——林永升——最后一炮作战结果:10舰5沉。主力尚存。李命躲威海卫,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1、辽东战役2、威海战役读地图,掌握战役形势。要学生分析出——南北夹击读教材,思考失败原因。教师指出是两方面,然后要学生归纳出,A李“违令出战,虽胜亦罪”B部分官兵投敌想情景,结合思想政治课塑造丁汝昌的自杀殉国英雄形象。四、《马关条约》1、签订:掌握A时间、B地点、C人物2、内容:第一条引导与《南京条约》比较相似处;然后逐一解析比较。最后一条引起思考:外国开厂在什么时候已经开始?对照本条是否合法?3、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己解决A哪三国?B什么原因?C结果如何?4、条约影响:分五条讲;最后总评价——大大加深。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六、小结:按图表小结。七、板书设计: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背景2、主要战役:1)平壤战役2)黄海战役3)旅顺战役4)威海卫战役二、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内容(课文16页)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