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4孟子的“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含有对君王的某些政治特权的认同,其政治目的是推动封建王业。但是,它也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都应牢记孟子的告诫。孟子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本节第一则文选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早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经营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是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着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比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得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守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况不同了,君王处有无非是“流连荒亡”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优,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接受了劝谏。者同样是从正反两面,来启发宣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相关链接5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在本节第一章,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视野极为宏大。从论证方法上看,他先推倒天时,确立了地利的意义,进而推倒地利,确立了人和的意义,最终归结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层层深入,条理井然。当然,孟子并不是说在实践中单有人和就可以万事大吉,而不必把握创造天时、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他只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可以克服其他方面的种种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人和呢?就社会成员个体来说,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给人以爱需要“以仁存心”,给人以敬需要“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爱互敬,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就统治者来说,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到了这些,却得不到大家的亲近,国家没治理好,或者得到无礼的回报,那就要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服。这样也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孟子一直都在为君王琢磨实现人和的办法,提出一系列相通的观念,比如“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而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则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是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治理仪,“驱而之善”;最终使得“天下士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也就达到人和了。人和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使最讲究和的民族。在全世界上,我们追求的是“和睦”;做生意时,我们讲究的时“和气生财”;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和衷共济”。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适合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和”可以使我们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具有强劲持久的发展力量。“”和”是我们融汇到集体中,并从集体中获得有力的支持。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一个不和的集体即使无限庞大,也像一盘散沙一样软弱。一个不合群的个人即使能卓越,也往往难免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