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过程与方法: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近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在熏陶感染中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娇生惯养,平日里稍微遇到挫折打击就痛哭流涕,选择逃避,或是怨天尤人据调查,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是小小说、人物传记,他们正处于人生道德的起点,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法名人。通过对课文文本的教学,语文教师得担负起德育的重任,从而能揣摩语言,体验情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格美,受到精神的震撼。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一、导入新课1.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2.展示贝多芬的资料。3.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槛邃喃颅磐踌躇(2)释词: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凝重:庄重。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踌躇:犹豫深邃:幽深;深奥。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学生激情朗读课文,思考: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1.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2.整体感悟:(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3)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三、合作探究1.跳读全文,勾画描写贝多芬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1(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2.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3.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四、品读赏析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触动自己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教师重点引导:1.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2.课文22小节,“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五、体验反思,人物速写1.体验反思:(1)跨越时空的对话:打开贝多芬的画像,凝视他的双眼,听老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