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众数》教学思考与设计(二稿)〖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22例1、P123“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教学设想〗统计与概率这个版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每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与平均数、中位数一起来描绘数据集中情况时,其实际统计意义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因此,设计合适的统计内容,让学生在昂然的兴趣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学本节课尤为重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不仅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注重对学生统计活动的过程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复习内容与新课情境创设自然衔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众数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师:同学们,刚刚过了一个五·一假期,过得开心吗?都干什么去了?师:如果不是放假,而是你大学毕业了,想找份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师:沈老师的一个朋友小刘就是想找一份工作,他看到了一则招聘启示:(出示)小刘看到招聘启示,觉得条件不错,就美滋滋的去应聘上班了。可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想起当初的“招聘启示”,觉得自己受骗了,就去找公司的人事部说理。人事部向小刘出示了一份4月份的员工工资单:员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收入(元)100008500150015001500150015001500150010002.质疑师:请大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公司的招聘广告骗人吗?(职工的平均工资确实是3000元吗?算算看。)(2)你认为这些数据中哪一个数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为什么?(交流时出示条形图,上面用虚线标出平均工资)3.引出众数概念师:能不能也像以前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一样,也给1500这个数取个数学名词?(众数)师:哪个“众”?什么意思?说几个带“众”的成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芸芸众生众所周知)招聘启示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业务员若干名。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30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11师:好啊,众望所归,我们就把它叫做众数。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板: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4.小结师: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对一组数据的分析,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板题)二、理解意义,掌握方法师: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众数。找出每组数据的众数(1)一分钟条绳成绩(单位:个)刘浩李刚王明张凯陈跃马亮134140140140140170众数是()(2)一分钟踢毽子成绩(单位:个)刘浩李刚王明张凯陈跃马亮25252016205众数是()(3)投掷实心球成绩(单位:米)刘浩李刚王明张凯陈跃马亮6.36.46.56.66.77.1众数是()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师:哪一组需要拿出来讨论一下?第二组:众数是22.5或20、25师:自己读一读概念,再来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22.5是不是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第三组没有众数。三、联系情境,应用众数1.师:生活中还有用到众数的吗?小明的妈妈是某服装厂的老板,有一天,她在社会上调查了100个成人所穿服装的尺码,发现:服装尺码38码39码40码41码42码人数(人)617412412师:你觉得小明的妈妈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师:这些尺码的众数是什么?师:小明的妈妈调查出来的数据对她生产服装有什么作用?师:后来,小明妈妈的服装厂干脆生产了一种“均码”服装,“均码”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学书本P123“你知道吗”的内容)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