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课堂追求出处:《小学数学教师》一、理念(教学模式):“大问题:教学二、发起人:深圳市黄爱华教育科研专家团队三、背景:2013年12月13日至15日,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了首届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这是由黄爱华老师主创、组织的”大问题“教学微格研修活动。四、概念:1、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2、“大问题”:是指覆盖全局、直指本质、涵盖重、难点的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在精不在多!五、提出原因:“问题教学”的设计和研究普遍出现几个问题:第一,科学性问题设计的缺失。研究者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发现,属于呈现型的牵引式问题和无价值问题过多。第二,提问意识培养的缺失。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思维设计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看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大多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甚至答案也是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讨论的结果必须要符合教师预设结论,否则就会被否定,要不一句带过,甚至置之不理。没有思考,就不会提问。第三,思考主动权回归的缺失。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第四,拓展问题意识的缺失。教学常常会有这样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下来老师问:“有没有问题呢?”学生说:“没有”。教学的最终结果是教师用所传授知识解决了所有问题,而不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有探究意义的新问题。小学数学“问题教学“都是处于无模式化、无规范性、无主动权的三无状态之中。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要解决这种缺失。六、文章品鉴:《从凌乱到灵动》作者:张文质按学习能力的高低,我们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等次:飞翔者、奔跑者、跟随者和追赶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飞翔者,这就只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育提出的起因。培养飞翔者,并不意味着放弃追赶者和追随者。所以,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退后一步”,我把这称作“保底工作”。这意味着:已经理解某个知识点的学生上过课以后变得更加明白了;不明白的学生上过课以后开始知道了;有困惑的学生上过课以后,困惑得到解决了。黄爱华的课堂因为保底工作做得好,所以课堂氛围特别自由、开放,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犯错”的孩子增多,我把孩子的错误称为“创造性的错误”。之所以听黄爱华的课总会让人产生心灵的触动,是因为在他的课堂里经常能听到孩子们迸发的奇思妙想,但更为重要的是,黄爱华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奇思妙,把它们变成教学的资源。黄爱华教学研究团队对“大问题”教学有一个自己的概括:“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七、案例展示:1.《一问能抵许多问》作者:黄爱华由于缺乏整体构架和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而呈现的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问题繁、杂、小、碎。“大问题”课堂教学研究,力图通过两到三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炼大环节,构建大空间,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教例:“百分数的认识”黄老师在《认识百分数》一课中给学生提出了三个大问题,其中有一个是:“百分数有什么好处?”这个大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就会立即比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最适合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倘若这时我们通过一串问题试图引导学生意识到百分数的好处的话,则无法达到此效果。所以,这就是开放性课堂观的魅力。开放的课堂观,是遵循“大问题”教学模式理念的一大亮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尝试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个问题:1.你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画的三角形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如果一样,哪些地方一样?2.每个角都只有一个顶点。强调了三个角,为什么还要单独强调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角形的特征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