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黔之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黔之驴》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警示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本单元“让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理解文言文。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和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与现代文教学相比,学生对文言文会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感,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又少上课时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大。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老师设置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既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索,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等,翻译文言文。(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到吃掉驴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力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合作探讨,由学生归纳寓意,即交流———质疑----讨论----总结。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掌握本文的寓意,即启示人们应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2)、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四、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中的形象,准确把握寓意。教学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领悟。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六、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常遇到很多成语,有不少的成语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寓言,你能举个例子吗?(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黔驴技穷”,它就出自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吧。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黔之驴》。(设计意图:学生自由朗读《黔之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走进课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题。2、初读课文后听录音,注意课文停顿。读完后,师生共同点评正音,老师指出朗读的三个层次:a.读得准确;b.读得流畅;c.读出感情。3、全班齐读生字词后,学生对照注释,浏览课文,就不懂的字词提出质疑。4、才华展示,友情提醒。(学生活动:学生简介作者;全班朗读: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向全班同学求助,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使同学们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有所了解,同时了解文章体裁——寓言,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三戒”,是以驴为戒之意;听朗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准读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品析课文,理解寓意1、读课文,找句子。(找出文中描写驴子和老虎的词语与句子。)2、群讨论,辨形象(通过对驴子和老虎的描写,塑造了老虎与驴子怎样的形象特征。)(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感悟。)3、巧启发,悟寓意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从虎的角度: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定会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