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修订两江中心学校韦泽义一、教学目标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把握“余绝是更独焉得”等字的意思;②、熟读课文,理清文意,准确地翻译课文;③、品味形象传神的语言表达,了解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形象传神的语言表达,了解白描手法。难点:了解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赏析法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正课前投影: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引导学生齐读之后,师组织语言引入课题。(引入语略)二、初读课文,读文字。(10分钟)(一)、朗读训练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音,读顺课文。2、试读。同桌齐读互听,找破音,并相互指正。3、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二)、自主完成以下练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一车炭,千余斤2)尝遗余核舟一3)人鸟声俱绝4)以为妙绝5)是日更定6)实是欲界之仙都7)是日更定矣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9)更有痴似相公者10)独往湖心亭看雪1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4)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二读课文,读文章。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排除句子翻译障碍。2、根据问题提示思考文章内容:(幻灯片展示问题)(1)、文章叙述“我”在晚上到西湖湖心亭看雪一事。作者的笔触着重在描绘自己看到的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一二句话说说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把你的理解写在草稿上,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在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下,白雪铺天盖地,天空、云层、湖水连成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2)、你们提炼概括出的结论是立足于文本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把你们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可能提到的词句: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3)、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后,师总结,与学生交流。大家是否有揣摩这些词语:“绝拥沆砀一”绝消失,没有之意,不闻其声,只因人鸟都隐藏了行踪。那是因为太冷了。西子湖古往今来总是旅游名胜,多少文人墨客倾服于她的美。若是晚上,月朗星稀,山媚水柔,别是一番风韵,也有痴迷雅士亲近她。然而,这个夜晚竟是一个“绝”字道尽了天地间的寂静。衬托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冷。拥这是一个动作描写,想想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那个同学可以做个示范,。(老师也做个示范)已穿上了毛衣,但是那些寒气还能找到间隙逼进肌肤,再次体现了寒冷。沆砀意思是白气弥漫的样子。白气到处都是,雾凇沆砀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4)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写景的语言有怎么特点?-------简洁明快不渲染烘托,简单几笔,描摹景物的特征,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5)这样描写景物的手法你们用过吗?这是什么方法?----------白描手法。(穿插白描与工笔,渲染烘托的区别)(6)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写景语言的独到之处,你们再看看语言的简明形象最突出的是哪句哪些词?------“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简约传神形象。四、三读课文,读作者。1.思考探究:读了几次课文,作者张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痴(补充介绍作者:张岱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出身仕宦家庭。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仍然坚持著书。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夜航船》、《三不朽图赞》、《公祭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