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P137页人教版【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的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一学生讲故事《管鲍之交》。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感谢张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故事。故事中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让人感动,鲍叔牙可以说是管仲的知音了。今天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故事。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前春秋时期,(PPT出示人物),他们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通过预习,你认识他们了吗?那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生介绍)那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今天的课文,第25课,《伯牙绝弦》,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一)读通课文1.师:伯牙为谁绝弦呢?让我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师:为什么伯牙单单为子期绝弦呢?我们还得到文中找答案。(出示PPT)请同学们根据节奏和重音自己连读之后与同桌练读。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3.齐读: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二)小组合作、读懂课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结合我们学习《杨氏之子》的学习方法,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师:用刚才咱们总结的学法进行组内学习,明确要求。①理解重点的字。②理解句子意思。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3.学生合作学习之后汇报结果。4.老师也把课文大意总结下来了,请同学们对照白板将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改。(PPT5)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4.想象说话。请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