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课程改革为主体的教育改革浪潮正以它的先进性、深刻性和磅礴的气势冲击着传统知识教育的顽固堤防,力图重新创设中国教育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的标志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换句话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首当其冲,必须改变角色,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而教育改革必定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教育教学首先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的关系。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整个教育环境中占主体地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是一种畸形的师生状态,即“权威——服从”的关系,或“猫——鼠”。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具有教育者、管理者、成年人、长辈、知识拥有者等多种身份,具有权威者性。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优势地位;学生则处于受教育,被管束的弱势地位,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居高临下,把讲台当神坛,师生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如今,这种“猫—鼠”的师生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不见踪影,但实际课堂上仍留有遗风,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个体的、封闭的、无干涉的,权威得以滥用。这种师生关系往往会造成实际上的人格不平等,教师漠视学生人格尊严,忽视学生正当的地位和权利,教师在他实施班级个体操作无人监督的条件下,会.嘲讽、挖苦、责骂、侮辱、伤害学生身心。如“笨得像头猪”、“死脑瓜子”、“木头疙瘩”,甚至“我要像你那样的成绩就跳楼了”等等,罚抄罚站,推推搡搡,形成一种不平等的猫鼠关系。人格上的顺从、屈服造成长大后人格的缺陷。这种关系也会形成一种压抑的氛围,压制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幼嫩脆弱的心理受不了具有权威性,威摄力教师的批评、打击。发言错了,老师一批评,同学一嘲笑,就丢尽了脸,出尽了丑,最终造成胆小、唯诺、固守成规,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与我们培养的创新、开拓性人才背道而驰。创新性人才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即想前人之所未想,前人之所不敢想,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开天。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养敢想、敢干、敢挑战权威,敢打破常规,除旧布新的素质全面的创新开拓人才,创新的核心就是超越过去,破旧立新,时代在新旧交替中前进,每一文化科学艺术的创新都使人类文明向前跨越一步,创新才充满活力,才具有竞争力,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中。而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自立,即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想象力与毅力,这只能靠教师角色转变,在一种教师创设的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实现。新的教育思想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其核心是为了倡导教学的民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安全感和积极性、参与性,更易于充分体现个性与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单纯提爱,可能被人演绎为溺爱,也可能借“宽是害,严是爱”来掩饰某些教学行为。不论是非如何对于年幼稚弱的孩子来说,爱更应该强调宽容、和蔼、亲切、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如沐春风,严与慈,宽与紧是辨证运用的,所谓“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一切在于灵活运用,掌握分寸。爱是一种宽容,我们的教师常常感到很累,就是下课也会目光如炬随时提防学生犯错,一旦有学生告状,必到场解决,都有那必要吗?有时我们也要允许学生犯错,把它当成学习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何况我们教师也会犯错呢。倒是不会宽容往往会有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爱应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随意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居然不会!”“谁要你假积极!”就会使学生丧失自尊。即便批评,也要尊重学生,随着孩子树立了自尊,就会连带出现自主、自立、自信;轻蔑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随着自尊的丧失,就会连带出现胆怯、自卑、自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根除统治的心态,建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老师角色转变,不论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