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春谷中学马晶晶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这是何等诱人的教学情境,这是多么和谐的教学局面!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学科有一个很重要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就是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这样才可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高度统一。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人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活力和灵性,从而将语文学科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倾向引向功利主义。学生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情感,教师的教学也举步维艰,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误区。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教书,不能像注水一样,注满1了就算完事了,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欣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情感教育能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兴趣而需要。教师应该把科学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校科学认知发展的手段与工具,把学生的科学认知与科学情感活动都作为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使学生的科学认知得到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科学情感得到和谐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科学的情感教育,如何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到和谐、科学的共同发展呢?语文教材中所有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范文、美文。作为教者,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文中去,了解课文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叩动自己的心弦,与主人公同悲同喜,产生共鸣。如果老师自己都不能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不能被作品打动、感染,又怎么能够感染学生,又怎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只能是了无生气,死水一潭,情感教学只能成为空谈。老师如何不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简历、思想历程,就不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他在《桃花源记》所表达出的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就不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的那份恬静和安然;老师如果不了解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深刻现实,就不能体会老舍的儿子舒乙在《都市精灵》中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和期望,不能引发学生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要考虑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保护和尊重,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等。教师只有被作品感染了,使自己的情感激荡、跳跃,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提高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学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科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思想教育,培养情感语文课程应该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社助的思想感情。语文是民族的根,也是学生做人的根本,母语教育就是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充满了形象和情感,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就成为了一门艺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以平淡而质朴的语言描述了父亲在车站送“我”上学去的经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腻3描绘,通过对“我”眼泪的淡笔描述,刻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爱。文章的主旨也就在此了。但是教者如果能够深入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文章进行再次的感悟,会有异想不到的效果。细心而认真的反思、周到而深刻的分析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收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了认识,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因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