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中见证(武凤霞眼中的王崧舟)王崧舟也是一个我很敬慕的朋友和老师。与他的交往起于2001年的冬天,很有幸和他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做了三个月的同学,三个月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博学与谦逊,感受到了他课堂之执著,思维之独到。课余时间,王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什么是语感,和我们一起探讨语文的“人文情怀”。也就在学习间隙,浙江湖州邀请他上课,那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儒雅又激情的人,《我的战友邱少云》《荷花》两节课下来,我深深感受到了江南语文的诗意和激情。尤其是《荷花》一课,王老师上的美轮美奂,情趣盎然。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荷花被拟人化了、情态化了、生命化了,一节课下来,虽然悠然心会,但却妙处难言,只有一种感动萦怀。也就是从这两节课起,我走进了王松舟老师的课堂。于是《草船借箭》中“笑”的含义,《一夜的工作》中总理的情怀,《小珊迪》里诚信的花蕾等等一个又一个精彩开放在我和很多人心中。语文是学生灵魂安顿的家园。这个家园不能是粗陋的、不能是坚硬的,它应该是柔软的所在,有温情的呵护和润泽。所以,语文中含满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师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诗意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深深了解语文,所以,形成了他“诗意语文”的教学风格。关于诗意语文,周一贯老师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这便是“诗心”。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王崧舟老师又是这样说的: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语文是一种“宗教”。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诗意语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关爱生命,拥有一颗利他、向善的美好心灵,使人生的的孤苦和伤感变成蕴藉温婉、缠绵悱恻的感动。我想,最能诠释王老师课堂理想的是《慈母情深》:师:好!我们继续交流,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描写、哪些句子。生1:(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为什么发现母亲的这副神情,“我”会鼻子一酸呢?生1:因为,我发现母亲非常疲惫,说明母亲工作十分辛苦。师:(大屏幕呈现这个句子,以下简称“句二”。)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生:(齐读“句二”。)师:这几个句子写得非常特别,谁发现了?(对一生)你请。生2:这几句话,每一句话中都有“我的母亲”。师:“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生2:三次。师:整整三次,一模一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生:(齐读“句二”。)师:谁的背直起来了?(对一生)你请。生3:母亲。师:请把话说完整,谁的背直起来了?生3:我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师:谁的身转过来了?(对一生)你请。生4:我的母亲的身转过来了。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一生)你请。生5:我的母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照刚才三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生:(齐答)是!师:特别!写得太特别了!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大家看!(大屏幕呈现)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此句。)师:孩子们,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