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中国梦——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绽放光彩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的认识渠道多元化;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创设优良的情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关键词:激发兴趣陶冶情感释疑解难启迪想象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例如:我在教《北京》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有个大概的了解。再利用视频依次展示了庄严的天安门、宏伟的万里长城、神圣的天坛、壮观的故宫、设计新颖的鸟巢、美丽的香山公园,惊人的立交桥、漂亮的柏油马路等……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仿佛置身与北京,多想亲自去看看如此美丽的北京。此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二、运用多媒体,陶冶情感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开拓其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任务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老师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我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秋天的感知、理解都比较肤浅。于是我运用课件,展示出了茂盛的梨树上,挂着一个个金黄的梨子,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梨子就像金黄的灯笼;而1在高大的苹果树上,好像看到了一张张红红的脸颊;成熟的红红的高粱,就像燃烧的火把;金黄的稻田一望无边,风一吹来,仿佛掀起金色的波浪,学生完全沉浸在美丽的秋天之中,产生了审美的愉悦。再把握时机,让学生自由地谈论阅读、欣赏后的感受,将学生美的愉悦升华为一种美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在这种美的情感体验中达到高潮。这样,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欣赏,在美的愉悦中陶醉,在美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享受。《海底世界》一课,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大脑中形成海底世界的初步印象。再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有声有色地为学生展现蓝色的海洋,黑暗的深海,种类繁多的海底动物、植物、矿物等情景。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亲切感人的解说,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海底,让学生全面感受了海的美丽与神奇。最后,凭借多媒体的声像手段,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比课文描述更为神奇的“海底世界”,引导学生走出课文,尽情神游在美丽神奇的海底世界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语言内蕴,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审美熏陶。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释疑解难。在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中,我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的内容、教学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例如:我在教学语言《坐井观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望无际,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沙漠、草原、森林,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明白了一望无际的含义;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我只做了动漫的幻灯片,展示了一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飞过了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