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复习之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二.结合全诗,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三.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赏析炼字一、赏析炼字A、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B、×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C、请对×字进行赏析。D、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提问方式【题型阐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鉴赏字词的角度形式内容——表达技巧描写对象的特点字词营造的意境字词中包含的作者情感字词揭示的内容主旨(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1.鉴赏精练的动词2.鉴赏精练的形容词(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如下)第一、解释字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回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问题的思考步骤:【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参考“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地神态。(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归纳: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怀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地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20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铿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思考:从哪个角度鉴赏呢?__与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对比___衬托了_____________对比衬托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怀。乐观旷达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手法);(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主旨)。(2分)动词一般动词1、陶潜:悠然见南山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4.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体会意境)(感受情趣)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与其他词义相近的词比较)“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