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黎苑小学信息化教学推进伴随着深秋温馨恬静的阳光普照,古老的相城大地又迎来了闪耀生机的一天。氤氲袅袅,明珠熠熠,在这片勤劳朴实的南黎土地上,建校15年的黎苑小学拭去历史的沧桑,在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石、以虚拟网络为桥梁、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而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她年轻的婀娜“身姿”,为淮北教育的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淮北市黎苑小学草创未就之时,秉承着传统的“黑板+粉笔”的传统育人模式,为共和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之才。如今,这种铭刻在几代人心中的教育手段在资源融合的社会背景下凸显着它的弊病与漏洞:教育资源呈现的单一,单纯的文字加简笔画;隐性资源的难以链接,需要图片展示的课堂却“无米做炊”;课堂教学的繁缛重复,老师只能在黑板上不停地板书……,闭门造车,不能与外界新鲜信息对接,不能实现“足不出门走天下”,是这种教学手段最重的切肤之痛。作为淮北市的窗口学校,黎苑小学先知先觉,早就注意到了信息化平台进入校园的趋势与其巨大潜力,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50多万元为所有班级安装“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平台;投入使用两个宽敞整洁的标准化计算机教室;建成一个更新数据为10万册单位的电子阅览室;培育了多名在省级、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能手——黎苑小学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学氛围中始终走在淮北市的前列。一、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盎然接受信息化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开拓眼界,学校投入30多万元配备了两个标准计算机教室,百兆网覆盖全校,除了在机房上课之外,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网络独立制作了我校的《校园安全伴我行》电子期刊,利用网络参加征文比赛、报社投稿等活动,利用计算机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把计算机课堂从老师的讲渐渐转变为学生的用。同时为了方便学生阅读课外书,学校为学生配备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单学期数据更新为10万册单位,每当学生轻点鼠标,尽情浏览着心仪的图书时,那种满足与幸福的微笑一直荡漾在阅览室里,在书海中自由遨游,“读万卷书”正在变为现实。二、注重培养老师游刃有余利用信息化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进主要力量是老师,基础便是学校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黎苑小学投资50多万元,为全校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教学设备,与传统的黑板无缝对接,以往的五颜六色的粉笔展示正逐渐把教学的“交接棒”递交给一个融合视频、图片、信息加工等全方位呈现的“橱窗”,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鼠标摇动看尽三山五岳,键盘敲打阅遍五湖四海”,除了能满足学生拓宽眼界、汲取大千世界的“营养”之外,最主要的是它能实现教学的“轻装上阵”,老师不必再劳累于黑板的海量书写,电子教材的足额配备,多媒体课件的便捷展示,方便了老师也充实了学生。黎苑小学的老师课前精心备课,搜集资料,通过电子教材的辅助展示、多媒体课件的逐步引导,配以必要的板书,不同教学手段的交互使用,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全方位的信息扩散,可以让学生全员接收。电子屏幕取代了小黑板、小图片,一些需要学生直观感受的地方,需要探究或者印证的地方老师可以当时展示出来,以往的老师为课堂主体变得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将学生烘托到课堂的主要阵地上来,同时班班通还有即时投影功能,老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书写或者作文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的形式让每位学生参与点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很多老师一吐胸臆“课堂变得方便了,变得生动了,我们的教学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学生则个个笑盈盈地说“有趣,好玩,能学到更多东西”。黎苑小学的老师除了在上课时应用多媒体之外,每周的教研研讨活动和远程培训活动也广泛地使用了信息化平台,无论是教研组内“小巧精致”的交流,还是全校性“大开大阖”的观摩研讨,都能在信息化平台上游刃有余的进行。老师进行个人业务学习时,可以通过观看名师课堂、在线讲座、走进名校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将名家名师请到“面前”来对自己培训,是何等的惬意与轻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了黎苑小学德育工作的“百花齐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