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提出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时空,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进程的途径,具有巩固和检查,深化和提高,体验和发展的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作业。依然是以统一的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以机械操练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作业。这样单一的作业形式,势必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从而使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优化作业设计进行思考、实践,使其转换成教学行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在不同程度都得到发展”。数学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认识、技能巩固训练、知识拓展的有效途径,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研究目标开展“小学数学作业”的专题研究,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用数学”,使数学作业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方面的作业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数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解决题型单一,作业内容缺乏新意,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少层次,练习封闭等问题。四、研究思路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作业,做到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趣味相结合,能展示学生个性,达到巩固、积累、探究、创新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索:1、作业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本课时、本单元、本册或者本学段的知识,针对本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作业,避免搞“题海战术”,避免随心所欲。2、作业要有趣味性。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的呈现形式尽可能情境化、趣味化;作业的语言通俗易懂,具有童真、童趣。3、作业要有层次性。一是内容的层次:作业设计有基础性的巩固题,有综合性的能力题,有一定挑战性的提高题,一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依次呈现。二是要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知识积累、数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我们要承认学生间的种种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挑选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4、作业要有实践性。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一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实践能力。5、作业要有开放性。形式开放——让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渠道完成。要求开放——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内容开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作业内容。6、作业要有多样性。书面作业、操作作业、实践作业、口头作业。除了算、填空外,还可以布置数学画、制作卡片、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作业。7、作业要有自主性。作业一般由教师布置,同时提倡让小组长或同桌布置作业,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学习相关理论,查阅资料,掌握各地课堂训练情况。制定课题方案。(二)实验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1月)1、设计问卷,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2、制定阶段研究计划。3、研究教材,课标,组织实施,设计课堂作业,组织教学,进行研讨。阶段进行小结。做好流程记载,个案跟踪,资料积累。4、进行后期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三)结题阶段(2014年12月)整理材料,汇总、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六、研究对象、方法对象:二年级的学生方法:行动研究法七、课题研究的任务保证措施1、本课题研究,学校全力支持,保障有力。2、本课题的研究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研究者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八、参考文献1、《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