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特写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2、区别特写与消息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联系“小链接”,介绍作者。背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六十多年前那个秋天里最大的新闻,举国瞩目。据说,当时有130多位中外记者前往机场报道。本文作者彭子冈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抓住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国统区的人民对这位被国民党称为“匪首”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能有真实的、正确的认识。当时的国统区,有三份较有影响的报纸,一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低调淡化处理,妄图缩小影响;一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浓墨重彩,积极宣传;一是立场较为中立的《大公报》,真诚呼唤和平,希望避免内战,所以,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欣喜之情。二、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依据时间顺序,将本文分为三部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机场的欢迎场面/张公馆的面对面采访2、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谁的形象?3、这是一篇人物特写,抓住了一些细节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三、讨论思考题(P58)1、在作者看来,毛泽东到重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会带来中国和平的喜讯,是“祥和喜气的开始”,它维系着“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的幸福”。后文多次提到,如“于是他们做尽姿态摄镜头,这个世界喜欢看的镜头”“做世界关心的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毛泽东有着怎样的精神气质,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这一点的。明确:这是一个朴实的、乡村读书人出身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主要通过以下细节展现的:“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他的鞋是新的。这无疑是他的新装”“毛先生敞开了外衣,……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四、尝试把文章改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消息,然后比较消息和特写的不同之处。1、学生改写,抽查。2、比较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特写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