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文化差异来提高跨文化意识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领域上的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英语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而汉语则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由于学习英语时缺乏对语言环境及英语背景文化的理解,因而增加了他们在理解、掌握和运用时的难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下面,就我对英语文花差异的认识粗浅的谈一谈。一、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有俗语曰:出门问忌,入乡随俗。英语有:DoasRomanswhileyouareinRome,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学习语言也一样,英语交际及翻译中要特别注意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熟人碰面,互相打招呼,这是人之常情,中西方都一样。在中国,我们见到熟人常问:“吃饭了吗?”或:“你要去哪里?”而在西方,若问“Haveyouhadyourmeal?”是委婉的邀请人家吃饭。而“Whereareyougoing?”在西方人的眼里就不太友好了,你干嘛过问人家的私事,人家想干什么,想去哪里,这是个人问题,你不能窥探别人的隐私。还有,我们中国人见了陌生人或亲戚朋友喜欢打听个人问题:年龄多大,结婚没有,工资多少等等,以示关心,而向西方人士提这样的问题就非常不礼貌了,轻者婉言谢绝,重者怒形于色,拂袖而去。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寒暄、客套非常之多。而英语同样历史悠久,西方人礼仪也非常周到细致。但很多方面又都存在差异。如在我们中国,家里有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来访,主人必热情奉上茶水招待,客人临走时,主人必极力挽留“再坐一会”“吃了饭再走”等等,以示热情好客。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这么想,只是客套一下而已,这一点主客心里都明白。而如果你对来访的西方客人说:“Wouldyouliketohaveamealwithus?”,他(她)会觉得你在诚心诚意邀请他(她)吃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他(她)会欣然接受邀请,留下来吃饭。你若并无准备真请客的话,就会很尴尬了。我们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英语交际中则以感谢为得体。我们常对别人的赞美一再谦虚:“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人对别人的溢美之词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如“Youlookprettytoday.”(你今天看起来真漂亮),回答应说“Thankyou”或“It’sverykindofyou.”(你这么说真是太好了)。在英美国家“Thank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毫不吝啬地说“Thankyou”,甚至一家人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经常使用。而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在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之间用的多,对熟悉的人却用得很少,越熟悉的人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见外。除此之外还有宴会礼仪、身体语言等诸多差异,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加留心,一点一滴地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二、词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在浩瀚的词海里,有些词我们在翻译中或交际中可以一一对应,但更多的却需要我们依据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到词的内涵和外延,方能正确使用。在汉语中,我们的人际关系称谓很多。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学唱儿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是妈妈叫奶奶,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妈妈叫外公,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叔叔……”小朋友要记住这些家庭成员的称呼很费劲,如果同族的人很多的话,那些叔叔伯伯三姑六姨等等亲属的称呼,小孩子要到五六岁才分得清。而在英语里就很简单了,不管爷爷还是外公,都叫“grandpa”,奶奶外婆都叫“grandma”。不管是父亲的还是母亲的,父母同辈的男子一律叫“uncle”,父母同辈的女性一律叫“anut”。比如我们在汉语里说的“看”,不同的语境中,就要用不同的英语单词来表达。1.看书readabook,看电视用watchTV,看电影用seeafilm,看病用seeadoctor,看一看用havealook。2.你对这事怎么看?What’syourviewonthismatter?3.李大夫把她的病看好了。Dr.Lihascuredherofherillness.4.我有空来看你。I’lldropinonyouwhenIhavetime.例2中的“看”不是简单的“see”或“look”,而是某人的观点或看法。例3中的“看”.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