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五小学乔霞一、培养良好的课前准备和预习的学习习惯充分的课前准备,使学生从上一堂课的思维定势中转化过来,迅速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去阅读课本,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某些问题,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讲统计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好同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化角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体验,课堂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知识体验的阵地。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对与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掌握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一层面上讲,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传统学习习惯培养,二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传统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这里的“听”,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坐姿端正,发言要举手,不插嘴,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体验新知识生成的过程,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倾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比较的积累的过程。(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作出评价,多用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通过榜样示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方式由被动的“问答形式”转化为“自问自答”形式,培养学生自学的数学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故意给学生露出知识的“漏洞”,创设矛盾的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2、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现在我们的课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其中包括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只满足于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会做基本题,在低,中年段,这类学生成绩可能还不错,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知识的深度和连贯性加强以后,这类学生的成绩会出现滑坡现象,归根到底,就在于数学思维的落后。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通过“还有别的办法吗?”“还可以怎么想?”“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3、培养合作性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和别人进行合作,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那么在数学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好处和必要性,有些任务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在具体操作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