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教学观与反思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学教育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厌学问题,二是后劲不足问题。厌学问题:学生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是非常好学的,在小学上学的时候也还是比较好学的,但到了中学,到了高年级,尤其是到了毕业班,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就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而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后劲不足问题:据统计,世界上的国家平均立国37年,就能产生一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而我们国家立国已经55周年了,尽管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戴银,却没有人在成年以后能摘取诺贝尔奖金这样的世界科学高峰上的明珠。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我们基础教育。但是作为教育界的一员,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更为积极、更为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改进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请注意:题目不能完全等同于思维,正如英文中的question与problem);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种流俗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教学(毕竟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则不难发现有三种流俗在起着负面的作用:一是小步子教学;二是套题型教学;三是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之所以把它们称为流俗,是因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乃至对于它的正确与否仿佛已经麻木了的。1、小步子教学我们的教科书是用演绎法编写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和连贯性。这样的写法从学科知识生成的角度去看是无可厚非的,因而我们的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往往是依此顺序一个局部接着一个局部地展开。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教学称为小步子教学。这样的教学是否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一群盲人走到大象的旁边去摸象,有人摸的是大象的大腿,他认为大象象一根柱子;有人摸的是大象的耳朵,他认为大象象一把扇子;……。为什么这群盲人都没有形成对大象的正确认识?显然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大象。须知,局部不能代表整体,甚至各局部的简单相加往往也不等同于整体!我们的小步子教学是否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我们战战兢兢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着我们的教学进度,却冷不防被没有从整个单元或者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去认识事物的学生问一句:“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把每个局部的知识嚼得很细然后喂给学生,生怕他们咽着了,殊不知,当学生真正面对“食物”的时候,他们却不知从何下手!例如,在讲授三角变换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天教授二倍角公式,完了以后晚上就做“二倍角”的练习;第二天教授半角公式,完了以后晚上就做“半角”的练习;第三天教授万能公式,然后做该种方法的练习……。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内容好像很容易就能掌握了,但当学生独立地去解决一个三角变换的问题时,往往就会因为不能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而不懂选择采用哪个公式而茫然不知所措。2、套题型教学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过去教育教学实绩比较显著的优秀教师在最近几年中教学质量有所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虽然我们认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素质高的学生,但是我们更认同这样一种观念:素质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不会差。因而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素2质的全面提高反过来带动学业成绩的提高。以上所提到的教师是如何备课(上课)的呢?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然后进行仔细的疏理,他们试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一种一种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对号入座”地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教学成为套题型教学。套题型教学的效果如何?在过去以知识立意的考试中,它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现在以能力立意的考试中就难以奏效。据说,现在高考150分的题目中一定会有30分左右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