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定义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皿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瓷器的分类瓷器的分类法不止一种:【1】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瓷、美术瓷、工业用瓷三大类【2】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和无釉两大类;我们祖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除了美术瓷中的某些瓷雕以外,大都是施有釉的。我国所产的日用瓷主要为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美术瓷主要为花瓶、画盘、画板及瓷雕等;工业用瓷主要为电瓷、卫生瓷、建筑瓷、化学瓷、耐火瓷及金属陶瓷等。瓷器的制作制坯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五个大流程:瓷器的制作流程(一)原料选取和处理(二)制坯(三)上釉(四)装烧(五)贴花、描金线等(一)原料选取和处理:高岭土等研磨压滤粗制棒料熟化后二次制成小棒料手工练泥(二)制坯制坯是指根据人们的各种需要,用手工或者机器将原料制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坯胎。手工制坯: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压制成型制好坯子低温加热干噪后脱胎脱模修整坯胎:包括拉坯、利坯、挖足等。利坯是对粗坯进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洁、厚薄均匀的环节。挖足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三)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通过对瓷胎上釉顺序的不同,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种不同的种类。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四)装烧经过取料、制坯、干燥、装饰、施釉、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入窑装烧。控制和驾驭火候是瓷器烧成的关键。因此,烧制瓷器对瓷器的装烧方法和炉窑的形式缚构,都有很高的要求出窑自然冷却后逐个取出、分检(五)贴花、描金线等制作成型后的坯件为了使之美观好看,还需对瓷胎进行装饰。瓷器的装饰技法很多,如划花、刻花、印花、剔花、贴花、开光、描金等等。经过贴花描金装饰须二次入窑低温定色冷却出窑检验包装成品瓷器的发展1.商代(雏形)2.东汉晚期(青瓷)3.隋代(白瓷)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汝窑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