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以趣导写一一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前苏联心理学家赞柯夫曾经说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由此可见,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在起步作文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一、设置需要,激发兴趣教学实际证明,习作一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促使学生习作兴趣高涨,变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由于三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性,自己需要的东西常乐于接受。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尽量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需要诱发学生习作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一次小练笔“介绍自己做的小手工制品”时,向学生提出:“手工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做了美丽的风车,低年级的小朋友见了羡慕得不得了,希望自己也能做,我想请同学们采用先口述,再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做风车的过程详细地告诉他们。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由于习作是为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学生当时习作兴趣极为高涨。二、结合劳动,激发兴趣喜爱参加活动,这是大多数儿童的共性,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意志的内控力弱,更是喜动不喜静,如果在起步作文中,适度渗入活动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因为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亲自动手,还要动脑,甚至动感情,因此对某项活动体会较强,同时材料就在眼前,学生动手习作比较容易,当然愿意动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活动》习作时,就有意识地组织了三年级的全体同学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让学生在欢生笑语中观看比赛,体验其中乐趣。回到课堂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重点地说写下来,自然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同样指导学生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我就把学生带到野外,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去听、去想、去感受它的美。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前我们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作文要求,这样才能避免活动结束后,学生头脑空空,活动与作文脱节。且活动结束后,习作要及时,趁热打铁,效果更好。三、顺应儿童心理,引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总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鼓励,听到表扬,亦既是得到老师的肯定。特别是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还稚气未脱,更爱听鼓励的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顺应儿童这一积极向上的心理,满足他们的愿望,即每当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应对其成绩予以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词、一句话。如我在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小物件”讲评课时,不但让文章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诵自己的习作,并把他们的文章贴进班级内的学习园地,供每位同学欣赏;同时,对程度差的同学也不忽视,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当时我班有一位同学,整篇文章语言罗嗦,写得平淡如水,可为了鼓励他,我仍然热情地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点滴成功,即文章中的一句颇具欣赏价值的话一一“小白兔的一对红眼睛就像一对红宝石镶嵌在脸上,漂亮极了。”让他同优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由于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能时刻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越来越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