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5大禹治水修改意见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如,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教师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总目标1、认识“洪、毒、蛇、兽、伤、灾、难、继、续、退、被、耕、恢”13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洪水、灾难、知道、认为、被、农业生产”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3、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了解大禹为人们四处奔走,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与精神。4、理解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感悟并学习大禹治水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主要内容,通过提示复述大禹治水的故事。2.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理解大禹不像父亲那样治水的原因,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洪、毒、蛇、兽、伤、灾、难、继、续、退、被、耕、恢”13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洪水、灾难、知道、认为、被、农业生产”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3、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了解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交流预习。(一)揭题,读题。介绍课文体裁,简介主人公大禹。(二)交流理解生字词。体会洪水对人类的危害。出示词语:1、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继续、消退、耕种、恢复读准字音并分辨多音字“难”的两种读音。关注“洪、灾、认”几个字的构型特点,帮助记忆。课件出示图片,理解:“灾难、消退、耕种”的意思。2、结合多媒体材料,了解洪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三)抓住重点字“治”说一说在当时大禹治理洪水的必要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引出“主问题”导读:洪水给人们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大禹和他的父亲花了多长时间治理?尝试在课文中划一划。(二)学生自主朗读课文1、划出和提问相关的语句和自己感受深的句段。2、检查朗读情况,范读课文。3、从九年、十三年两个时间体会出治理洪水的不易。(三)细读课文,结合语段细化理解字词。1、重点引领,品味语言。重点语段: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1)圈出“经常、到处、极了”三个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说一说去掉这些词文章会有怎么样的变化。2)划出“淹没、冲毁”,体会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性打击。3)指导朗读,重读标红的词语,感受洪水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读出人们生活的痛苦重点语段二: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经过了九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1)重点关注“必须、只知道、九年”几个词在本文段中的作用,引出下文大禹在鲧治水失败的基础上继续治水的方法。2)尝试说一说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三、书面作业。生字词教写。四.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大禹为人们四处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为人谋福利的态度,和治理洪水的顽强意志与精神。2、通过提示尝试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理解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感悟并学习大禹治水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回顾鲧治水的方法和治水失败的原因。结合课件理解“筑坝挡水”的作用(二)自由讨论讨论大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下父亲的担子继续治水的。二、细读语段,体会思想(一)研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父亲相比有何不同。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重点理解筑坝挡水和疏导两种方法的作用。1、思考:为什么大禹不采用父亲的方法来治水?2、为什么大禹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有什么作用?体现了大禹敢于创新,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二)体会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