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你们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四、朗读成诵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采取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五、学做小画家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第二课时一、让想象飞起来练习一: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练习二: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相同)二、研读课文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生: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生: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生:视觉――山峰、树木。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