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何谓大学?•“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赖文(RichardC.Levin)•“耶鲁并不打算为21世纪制造一批精于运算、理财和做买卖的实业家,或只懂得操纵媒体作有效宣传的从政者。耶鲁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引路人,他们要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能力在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之外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蔡元培与北大•蔡元培曾两次担任北大校长。第一次:1916.12-----1927.7第二次:1929.9-----1930.12•许多人都觉得“北大精神”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到底什么是“北大精神”,实在难以界定。可是,说蔡元培的胸襟与领导作风是“北大精神”众多因素中的核心,一点也不夸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元培的伟大不光是他自身的条件造成的,而是环境的因素造就了他的角色。蔡元培本人也承认这点。在一九二九年的《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序中,他纠正了北大同人以为他们的大学乃天之骄子的自满,并提醒他们,在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是中国惟一的立大学,故而影响必大。换言之,蔡元培明白,北大在五四时期之所以举足轻重,是由于该校显要的地位使校内的一举一动都必然备受注意。•它是当时惟一的国立大学,而且位居首都——虽然这并不能保证北大一定优良,但那里发生的事总是惹人注目的。当一九一六年孙中山鼓励蔡元培接受北大的聘请时,他相信蔡元培可以利用这个讲坛去影响国事。蔡元培似乎也意识到,这所最高学府就像个扬声器,谁通过它说话,它就能把谁的声音放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从一开始,蔡元培晋身北大就多少怀有政治目的。这并不是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是为了从政——这种想法是他所不屑的——而是说,他清楚了解教育和文化领域是权力之所在。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关于文化的,但很明显,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文化权威是建筑政治权威的众多基础之一,因此政治文化比表面上的政界更值得注意。蔡元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寻求以教育和文化领域中的权力来影响国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蔡元培了解到教育和政治是息息相关的,但他仍然相信,知识分子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去发挥影响力。他寻求把知识分子从长期对国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好让他们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展为知识而知识的能力,而不单是为了顺应当权者的政治需要。因此,他在北大的首要之务就是要创造高瞻远瞩的眼光,切断学生心目中大学文凭和国家俸禄的等同关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在一九一七年一月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寻求消弭遗留在学生和教授意识中的科举心态,给与他们新的大学观:诸君来此求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