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2011版)修订内容的概要介绍此次修订没有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做大的调整,而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修订后的课标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二是进一步贴近少年儿童和生活;三是进一步淡化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本位的特征,力求三维目标在课程中的综合实现。(一)课标前言的简单调整修订后的“前言”部分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新加了对道德价值的概述,凸显出德育课程的性质;概括了当今时代的大形势,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保留了原课标叙述的初中学生的特点;落脚到本课程的作用。第二段概括课程内容,提出课程追求。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课程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承担自己的光荣使命。(二)课程性质表述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里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三个维度:(1)课程基础——初中学生生活;(2)课程目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3)课程类型——综合性课程。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课程目的的逻辑前提。课程类型只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的种类,并未道明课程的性质。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当然就是德育课程。这一课程性质的明确,意义重大。无论是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标准的选择、实施要求与建议的表达,都与课程性质存在着密切关联。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性质的明确,为教学实践明确了方向,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哪个教学环节,归根结底都要围绕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组织和实施。对课程性质的定位,强调了以生活为基础。为什么要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之所以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于此一理念为德育课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课程标准的修订,对课程性质中“思想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宪法中“五爱”来概括教育内容。对“人文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对“实践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强调践行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对“综合性”特点的表述,强调不仅内容要整合,而且不同生活要整合,知情意行思(思考、思维)要整合,教学目标要整合。(三)课程基本理念的顺序调整将原来的第一条——学生扩展的生活是课程构建的基础,放到了第二条。其内容没大变化,但有表述的变动。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改为第一条。且现在的第二条在表述上,与原来相比前后内容也作了调整。(四)课程目标的细微调整此次修订,对课程总目标做了新的论证和调整,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并且进一步精炼表述,注重总目标的逻辑和层次,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课程总目标是:“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总目标的这一规定,核心思想依然是两个基本点:“好人”与“好公民”的培养,与《标准(实验稿)》中的目标阐述相比,清晰明确得多。根据总目标的调整,此次修订基本保持分类目标的原有框架,对各分类目标进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