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左传》文学常识《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粱传》都是解说《春秋》之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但无论是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左传》都要超过后两者。《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春秋时代的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面貌。二、史书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2.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3.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二、了解课文背景《世纪金榜》P22(二)文章背景的介绍三、积累字词1、疏通字词:完成《世纪金榜》P21(一)字音辨识2、通假字:完成《世纪金榜》P21(二)通假字3、词类活用完成《世纪金榜》P21(四)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4、古今异义完成《世纪金榜》P22(五)古今异义5、特殊句式完成《世纪金榜》P22(六)翻译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点拨提高】一、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同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二、面对国难,郑国的君臣是如何应对的?第1页共3页1、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2、郑伯从谏如流,敢于自我批评;3、烛之武深明人义,临危受命。三、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的?他成功的方法是什么?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_一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成功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四、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课堂练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④)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②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句首语气词,表希望)2、翻译句子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士地呢?【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一、二题第二课时【课前预习】一、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应2、波澜起伏的情节3、精当的详略安排。【点拨提高】分析归纳“课前预习"两题的方法,纠正学生错误。【课堂练习】第2页共3页一、对对联上联:佚之狐独具慧眼识人才下联:郑国公知错能改显君威上联:烛之武二寸之舌退秦军下联:秦国公深思远虑定盟约二、《世纪金榜》(二)拓展阅读8~12题【作业布置】一、课本课后练习第二题。名言:爱心和责任成就未来,智慧和勤奋托起希望。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