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格式较严,偶句要押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也有规定。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修辞:对比、夸张、比喻等•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活动:先独立思考,作批注;再小组内讨论;推荐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他们把敌军的衣服穿上后,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在用布把漏洞塞上之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暖”表明了什么?“寒”表明了什么?(既写出了当时天气的暖,又写出了红军胜利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写出了泸定桥下水的寒冷和飞夺泸定桥的艰难。)•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作为一首仅仅56各字的律诗,能不能全写下来?•翻越五岭,横跨乌蒙山,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技法总结:•文体意识心中藏胸有丘壑不慌张•面面俱到不可取典型事例来撑场•虚虚实实有层次副词也有大能量•下笔用心又用情喜上眉梢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