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评课稿听了这堂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堂有准备有组织有安排的课,老师的教态非常沉着稳重,语言表述不急不缓,井然有序,胸有成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使学生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教学重点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会分辨出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这节课中老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先让孩子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容易变形,4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环节为本节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老师导入新课朴实、自然,“孩子们刚才说长方形会变形,现在我想告诉你们,长方形变形之后就不叫长方形,而是我们今天学的平行四边形”这句话一下就导入新课,而且老师一边拿着学具变形一边讲解,孩子们很容易明白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还有着一定的联系。紧接着,谢老师就让孩子自己操作、观察,孩子们将自己手里已制作好的长方形学具进行拉动,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他指导孩子折一个平行四边形时,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借助多媒体放映展示,直观、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有一点我与老师的想法不一样。在课堂练习中,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1、把给出的梯形改成平行四边形。2、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3、折一个平行四边形。前面两道题都是在画有均匀的小方格子纸上完成。我认为第一题和第二题交换答题顺序,孩子完成起来更顺利一点,因为是借助小方格子,孩子能够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再一次建立表象之后,再去把梯形改成平行四边形,我想这样,孩子做起来要容易一点,做得会更好一些,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愚见。总的来说,老师的这堂课很不错,教学流程自然,教学结构完整,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谓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具有课堂教学实效,我听后感触多多,得益很多。《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评课这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认真做课件,条理比较清晰,层次分明。纵观现今新教材的教学和我们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挖掘、运用,结合这两堂课我发表一些我的看法。一、怎样用好我们的教材,并能有所突破。课开始,我们就看到老师通过课件演示两张长方形的纸片重合而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吕老师已经知道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但是却没有好好利用,所以他接着弃这个环节而不顾,而是让学生把课件演示的环节重新操作了一遍,然后又通过用尺、折、量等各种手段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果,老师一开始引出平行四边形后,马上让学生讨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是这两个长方形的对边,是分别平行的”也许就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了。而这个环节,老师在第二堂课中就处理的比较合理,再加上“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板书,学生马上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在后面判断的练习也得以体现。通过同一个环节,老师两次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不竟又一次的提醒我们,怎么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同时,我们又领悟到学生怎样的探索是有必要的,怎么引导学生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探索有价值的东西,得到有价值的效益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我们每位教师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在用好我们的教材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二、巩固知识,课外延伸。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要让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要用以生活。但在这一节课中老师让学生认识好平行四边形后联系生活实际再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过平行四边形,从而引申出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的特性。同时,还可以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还能使我们的课堂得到延伸。《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评课听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课后及时做了些反思,现整理评课如下:1、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本课的教学平行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