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课堂教育观的差异一、中国实行灌输式、鞭策式、尖子式的课堂教育,西方实行引导式、鼓励式、宽松式的课堂教育。中国古代的课堂教育方法是强制灌输,即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填鸭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还是时间与汗水的积累,都是古代传统课堂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所致。而西方课堂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心智,不搞强制课堂教育。学生接受课堂教育是愉快的,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所以创造力得到极大发展。中式课堂教育总是一再强调孔融4岁让梨、司马光8岁砸缸,而西方人则爱说爱因斯坦几岁算术还考不及格,牛顿几岁如何如何不行你才几岁?你一定会行的!可见,中式课堂教育是鞭策式,强调高标准严要求,重在抓住今天;西式课堂教育则是既往不咎的鼓励式,强调从零开始,重在抓住未来。中国课堂教育是尖子式的,侧重危机感,要求出人头地跑在第一;西方课堂教育侧重宽松式,重在“只要你努力就成”。中国的课堂教育注重窄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课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西方的课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二、中国的课堂教育崇尚书本,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具有历史的崇拜意识而缺乏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所以,中国的课堂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也非常欣赏敢于挑战自己甚至权威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学生的观点有所冲突,他们会和学生进行讨论,有时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辩,但是一旦老师发现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这一观点推翻了他自己所持的观点,他也会欣然接受,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而对其学生大加赞赏。在国外,一个学生在求学于老师并追随于老师数载之后,会因发现先师理论之不足而另立门户、另创理论流派,甚至于同老师对着干。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很多学科的理论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学生反对老师的历史,而这种“徒弟”对“师傅”的“叛逆”则恰恰是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在我们中国,这种“叛逆”现象是很少见的。常见的则是,老师因学生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让学生的论文通过。三、中国的课堂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西方的课堂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国课堂教育看重群体,而西方课堂教育注重个体,这是中、西文化传统家庭本位和个体本位思想在课堂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差异,也就是强调群体,忽视个体,强调个人服从集体。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这一思想对西方文化课堂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校,主要是以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为主,个体被要求与集体保持一致,因而学校总是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中式课堂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这样的模式化课堂教育比较适合平庸却用功的学生,但却会使平庸者更平庸,培养的是千篇一律的“听话的乖孩子”,而非具有个性的出类拔萃的精英。因为这种教育不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孩子们原有的好奇心和独特性也在这种体制下磨损殆尽,更别说培养创造性了。西方的课堂教育属于个人中心型,其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个性、突出个人。它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正如美国的小学生已经独自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查找有关资料、并综合使用这些资料来写作诸如“怎样看待人类文化”之类的作文。西方课堂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均等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并锻炼将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