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易错题的原因分析新时代的初中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部分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形成动手能力较差,不爱动脑筋,有时还抄作业的现象,解题错误的出现更是不可避免。从学生角度看,造成解题错误的原因有许多。主观有: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客观有:学科多、内容多,开始不适应,作业不能完成等。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那么教师又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学生的解题错误呢?只能学校、家庭携手合作,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他们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虽是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一、正确对待学生的解题错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特别是有人听课时,对错误更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正不对。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升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调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具备这样的承受心理与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处理。二、探寻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学生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表明其在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1.小学数学的干扰在七年级开始,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小学数学中形成的一些结论,如对二数之和不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即a+b≥a,在没有负数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有了负数后,a+b<a也是可能的。学生习惯于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问题,容易忽视字母取负数的情况,导致解题错误另外,“+”、“-”号长期作为加、减号使用,学生对于3-5+4-6,习惯上看作3减5加4减6,而初中更需要把上式看成正3负5正4负6之和。对习惯看法的印象越牢固,新的看法就越难树立。总之,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