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南怀瑾》有感20XX年字《父亲南怀瑾》一书由南一鹏所著,还原一个平凡的父亲,让我们了解南怀瑾先生那些事。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每个人出生的家庭有贫富之分,接受的教育有好坏之分,但是每天拥有的时间却相同,所以未来的人生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追求。我近日阅读了《父亲南怀瑾》一书,虽然书中所述的佛学精义及南怀瑾先生的文学观点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每每回味起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一些做人做事道理就越发让我感慨万分,既有对过往人生中所作所为的检视,也默默的摆正了今后人生道路的行进方向。南怀瑾先生说过。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先生一生的修行之路就是不问禄位问功德,从书中不难看出,先生的这种思想境界形成与其父亲的教育不无关系。我本人是一个4岁男孩的父亲,虽然我不完全赞同南怀瑾先生的父亲所有教育方式,觉得他有时过于严苛,剥夺了南怀瑾先生幼年时一部分童真,但是这对父子之间用到的功过格教育方法确实值得我借鉴。南怀瑾先生的父亲在书房里贴了一张纸,画几十个同等大小的格子,这些格子就叫功过格,幼年时的南怀瑾先生每天睡前都要对自己当天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检视和反省,如有犯错就在格子里点上黑点,如有做好事就在格子里点上红点,一段时间下来对自己日常做人做事是否得体就一目了然了。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南怀瑾先生从小就用这种方法观照自己的内心,养成了努力精进、自我督导的习惯。我阅读过这部分章节后闭目思考良久,觉得自己过往的人生缺少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导致自己做事不谨慎,没有反省,工作和生活中存第1页共3页在懒散的坏毛病,有时会犯些不应该的错误。实际上这个功过格督导自身心性的方法数百年前就有了,历来效仿的人有不少,但是能像南怀瑾先生这样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以后不仅督促自己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也打算替我儿子做个功过格,虽然他还小,但还是希望他能培养出每天总结自己功过的习惯。南怀瑾先生一生传奇,做过教官、当过老师、开过农场、做过生意,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精通佛学、传播文化、乐善好施、一心为国,为了自己的理想数次拒绝高官厚禄。我本人是共产党员,不信佛,没有多少佛学底子,对南怀瑾先生所阐述的佛学精义没有深刻的理解,但是能感受到其中劝人向善的意思。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在佛学传承遭遇危机时,南怀瑾先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毅然写成《禅海蠡测》,为求知者叩开了一扇入佛法之门。佛说普渡众生,南怀瑾先生一生钻研佛学,深悉佛家劝人向善的精髓,真正做到视天下人如子女。南怀瑾先生在杭州读书时曾经遇到一个自称是其同乡的人,该人谎称生意失败跳湖轻生,骗走了先生当时身上大部分钱。事后,南怀瑾先生不仅不后悔,反而说到:有时候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他来向我借钱,我还是会借给他。他向我开口,说明他有难处,我能帮忙,为什么不帮。姑且不去讨论南怀瑾先生的做法是否会纵容骗子再次行骗,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先生豁达的心胸和乐善好施的性格。这种心胸和性格贯穿南怀瑾先生的一生,1949年先生初到台湾时手头并不宽裕,却尽力接待无处落脚的难民,其中一个叫杨晓薇的难民日后成为了先生的妻子,留下一段佳话。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怀瑾先生却在饭不饱肚,衣不保暖的困境中依然知礼节,知荣辱,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着实让我敬佩。南怀瑾先生虽然多次拒绝高官显爵,却依然成为台湾政治的牺牲品,被迫旅居美国三年。自改革开放后,南怀瑾先生就长期居住在香港,在此期间先生为大陆和台湾的对话殚精竭虑。第2页共3页1992年大陆由汪道涵领衔的团队通过南怀瑾先生与台湾代表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