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为了深化教育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步伐。我组国家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指示,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于2007年3月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在张利军主任的领导下,以谢招军老师为核心,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自课题启动至今已有半年时间,经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结合前段时间的工作,现小结如下:一、踏实稳进,重抓落实。①从细节做起,具体细致自四月份我小组启动课题以来,我组教师就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实施,及时制定出实施方案,明确了方法、步骤、目标,形成切实、有效、具有实际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椐据方案,我们逐步进行,做好每一个细节。就拿“传统文化能力”测试来说,我小组于4月9号向参与课题实验班的全体学生发放试卷进行测试。并及时参评试卷,为减少评阅的误差,我们采取了集体评卷的方式,并由组长对已评试卷进行抽样检查。只有工作的细致入微,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有力。最后经由曹瑞宁老师统计结果并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曹老师指出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课题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堂。而如何去做,那么课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口也就在此。围绕这一问题我们积极组织讨论,张利军主任在讨论中指出,要将课题研究渗入课堂,在实践中探索,要将课题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只有把课题研究同课堂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把课题搞活,才能真正的找到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我组老师根据这一共识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收集整理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资料,并要求其形成书面的研究报告。如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水浒传〉中的几个人物性格分析》。②交流示范,躬身实践如何将传统文化贯彻到语文课堂之中,是我们思考、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我组骨干教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4月我组骨干老师张利军主任、汪慧玲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给我们上了两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吸引了校内外众多老师的目光,也让我们在研究的迷雾中看到了曙光。张利军主任的《识名人、赏名联、览名胜》具有极凝厚的文化沉淀,让我们如同沐浴了一场文化的洗礼。研讨和问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的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张利军的这堂课将对联文化的研究深入课堂,把生活中的对联拿上讲台,不仅有生动鲜活的示范,而且更能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之人。汪慧玲老师的《道不远人——走进〈论语〉》用优美的语言来解读经典,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给《论语》这一儒家经典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解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两位老师示范课让我们如沐春风,他们用其实践给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除了校内的交流讨论外,我课题小组还积极参与国家课题组组织的各类交流探讨活动,以扩大视野,了解借鉴成功案例,交流和探讨课题研究相关内容。07年4月,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组织的研讨培训会在湖南召开,我校派张利军老师参加会议。张老师回校后积极传达会议精神,并撰写提交了考察报告《相约湖南,情系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书面材料,报告详细精致,文辞优美,生动的写出了与会情形,真诚的传达了会议精神,让我们如身临会场。二、不懈追求,初见成效在课题研究中,有困难有疑虑,但经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完成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及关于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沉淀千年的精髓,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达、外来文化的侵蚀,都冲击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有效地守护、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仅是一小步,如何的更好实施新“课程改革”,如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