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应作到以下几点:一、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二、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利用教材和美文,无声潜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有的作品作者在人物中注入了自己理想的性格,体现了人性中最完美的性格。它以其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如学习《一株紫丁香》、《蓝色的树叶》、《窗前的气球》,可以对学生进行关心、尊重他人;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选我》、《自己去吧》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能正确评价自己;学习《高大的皂荚树》《荔枝》可以让学生知道人活在世上要懂得奉献,不能一味索取;学习《会摇尾巴的狼》《狐狸和乌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不能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要和他们斗智斗勇总之,只要充利用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三、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所谓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被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我们可以依据以上原理和认识,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性格优化的渗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性格优化:1、享受成功,培养自信。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过成功喜悦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很难有一个“自信”的形象、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性格内向,反应迟缓,自卑的他几乎不曾当众回答过问题,长此以往他变的更加自卑孤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的专门给他设计一些问题如:给大家读一读你读的最好的段落;讲一个你最拿手的故事……一段时间下来他变了,脸上露出了灿烂自信的笑容。受这件事的启发,我又针对班里学生人数过多,能力优劣悬殊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意“分层设置”:问题有深有浅,作业有易有难,任务有轻有重。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学完后,我布置一个口头作业:复述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北京》一课的作业是:背诵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或做一个小导游,介绍一下首都北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都努力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