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村支部书记的心得体会现在大家基本公认,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曾经先后兼任过三个村的支部书记,下面就如何组织农民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先讲三件小事:1、94年5月中旬,我到**乡百合村兼任村支部书记,该村是个瘫痪村,因与邻村闹土地官司,人心涣散,治安混乱。当时正是农民点花生和种西瓜的季节,由于天气持续干旱无雨,农民花生点种不上,种西瓜都是用桶拉水,村里的电也停了好长时间,农民累一天,还得摸黑吃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带领村干部首先疏通了线路,接着解决水的问题。我召开村组干部会问大家怎么办,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打井。时不我待,联系打井队,分组召开群众大会,村组干部忙乎起来,短短十天时间三个组打了37眼塑料管(家民称之为对口抽)井,这些井不仅解了当时群众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村组干部的威信因此大增,群众见到我对我感谢得不得了,说我们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2、96年我到**乡大胖村兼任村支书,当时主要是负责组建两委班子,班子建成后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办点啥事呢X63;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我了解到群众对村北村西的地很头痛,主要是这些地紧临两条大河,碱性大、湿度大,种啥啥不成,雨水稍大就淹,群众骂之卤孙地。我注意向群众讨教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人说用电厂生产的那种化肥效果不错,有人说北地不知是谁种块水稻长势不错。我直观上感到种水稻是条路,找到该农户经过算帐比较,种水稻效益还真不错,于是我们就号召群众种水稻,二三年后这些地还真的全种上了水稻。3、**乡是汴梁西瓜的主产区,西瓜是该乡的支柱产业,全国有名的开封西瓜批发市场就在该乡境内。该乡王庄村委后沙滩村群众,96年自己兑钱聘请外地农民技术员学习温棚育苗和西瓜嫁接技术,仅二三年时间,该村就成了全县有名的西瓜生第1页共4页产先进村,西瓜生产收入大幅度增加,还为我们乡政府连续二三年争得了现场会。由于我爱好哲学思考,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之失败的教训,通过反复比较,使我逐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干工作办事情必须照唯辩证法规律办事。所谓规律,实质上就是事物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必然联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律。照此规律办事,事情可自然而成,违背此规律,轻者,难免出现矛盾和问题,重者,超越规律的极限,就会失败。其次,分折在大胖栽种水稻的事。从现代农业的观点来看,栽种水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有些地方,水稻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但是大胖村那些地里栽种水稻,农民由原来的不收变成收,由原来的少收入,变成了多收入,农民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因而他们就拥护干部,听干部的号召。农民有了收入,有了积累,再发展高级的东西也就有了基础,这就叫有低到高。从大胖栽种水稻这件小事来看,我们还领悟到,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遵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当时改种水稻我们只是在广播上宣传宣传,宣传那个典型农户的收入情况,帮助农民进行效益分析,并没有逼迫农民一下子都改种水稻。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一看种水稻还真行,大家就很快都跟了上来。当领导的有没有水平,水平高低,能不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就看你有没有眼光发现群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能发现这种东西,就能一呼百诺,就叫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常讲的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体现的正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作为对比,我们不妨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各地都比比皆是。还是在**时,xx年春季党委政府决定沿郑(郑州)汴(开封)路两侧在高砦村北地搞万亩经济林基地,当时领导可能想,一下子搞成这么一个基地,对调整农业结构,对改善郑汴路两侧的生态环境都有很大作用。可是实施时群众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户根本不同意,镇政府(此时**乡已改为**镇)只好从购苗、栽植到浇水的各个环节都包揽下来,组织镇村干部自己动手。由于规模太大,第2页共4页栽的质量很低,还由于精力和财力上的原因,浇水不及时也不充足,管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