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磨课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月球之谜》这一小组磨课的教研过程。我们常说“好课多磨”,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回顾一个半月的磨课过程,一路走来,获益匪浅,套用“痛,并快乐着”这句话,我们是“累,并收获着”其中体现了两大特点:一、在自主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团队合力。特级教师刘仁增说过,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而且,文本研读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是文本研读应深入,教学策略宜浅出。基于此,我们便是在“文本解读”中拉开这次活动的帷幕的。4月16日,第一次集中活动,即规定在一个小时里只凭课本写出对文本的解读,并形成书面文稿,不明就是里的我们还以为“难道又要说课,片段教学比赛?”事后,才知道此举的意义和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的潜心会文中,我们有了对文本较深入的了解和各自独特的解读,为后面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当然,短短的一小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各自回家备课,细细研读,形成个案。4月23日,第二次集中研讨,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教案,大家各抒已见,讨论后初步明确了“古诗句导入”“体会月球奇异景象”“学习三至六自然段,了解未解之谜并学习作者如何提问”“从省略号中再次悟谜”等环节。第一次磨课在4月30日进行,由于课前课件的问题耽搁了几分钟,加上是这个教案的第一磨,效果不是很理想,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其中已经饱含了莉慧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真思考和精心准备。课后莉慧老师进行说课,大家围绕教学设计中的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大家认为这节课依据新课标,要针对以下问题做出修改:1、语文味不足,讲得多读得少。《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朗读实践,多读少讲,将朗读始终贯穿阅读全过程。”这一节课,因为课前耽误了几分钟,再加上课的容量非常大,老师担心上不完,所以许多地方没有悟透就匆匆而过,大部分是老师在讲,朗读的训练很少。2、说明方法没有悟透。3、资料袋没有用上。4、补充拓展,学习提问的两个例子太长。例如:“受撞击会发出巨响。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解释这种现象。“纯铁粒子不会生锈。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的事情。”这么长的例子,学生还没来得及看完,就要提出疑问,这多难啊!宜改造成一两句话。5、由课前谈话过渡到学文不自然,没有铺垫,冷不丁学生还没看书就开始学文了。在这其中,我们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这次活动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关于说明性文章的专题研讨”我们能否展示完整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大家看到这类说明性文章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不采取常规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划分?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组四个成员,利用“花开有声”QQ群开展研讨。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仅针对上述问题做出修改,还增加了新的设计,如“遐想”“令人费解”的理解,“遐想”处与第二段的朗读等,其中春华老师的“擦除板书做为结语”和盛发老师的“巧妙借用原文与课文的不同之处作为过渡”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第二次磨课是5月14日,大家认为较之第一轮设计这次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升华。在这次集体反思中,对暴露的缺陷提出如下改进:1、课的整体框架较好,建议双向互动再多些。2、让学生借助事例学会提问环节,出示的例子不够恰当,例子中已点明实验结果,拿来让学生提问不合适,不能激发学生质疑,建议换一个事例;再有,文中的“难道”是疑问词,可“或者”不是,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