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感受5篇范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句我们经常说的古话,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经济文化衷心逐渐南移,这句话,放眼现在,也未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比如说——香港这个小城,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前几天,有幸叨院领导的光,有机会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访问,扪心自问,真的是受益良多。在领导力培养的课程上,郑应忠教授用他那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上我也看到了我许多不足,有性格上的缺陷,也有思虑中的不周全。(图为郑应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对于dinasham老师的那堂课我只能表示amazing。。。没上课之前就听见老师跟总监用非常快的广东话交流,我还没反应过来呢,一大堆英语词汇扑面而来,全英文授课。真的是意想不到。还好,以我那拿不出手的英语水平能够勉强听懂。课间休息的时候,陡然发现diana居然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瞬间觉得我们在求学,或者是语言学习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也让我学会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你以为我标题所表达的是有关老师的话,你就错了。老师们很优秀,教学环境很给力,这些都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主餐”还是香港的学子。我想说,在我参观的学校里面,无论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香港大学,亦或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学校的主体还是学生。被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无一例外,主体也是学生。此图是我在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拍的,他们每一个房间都有好多类似的椅子,桌子,以供他们交流讨论使用。因为,一个人闭门造车,是不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认知形成的。如果你累了,还可以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小格子里面温书,不受他人打扰。第1页共2页在我所知道的几个内地的大学里面,学生会的工作可能就是负责几场演出,查课亦或是迎新送老。但在香港就不一样。香港的大学学生会会充斥你的校园生活。小到打印、吃饭、看日历(学生会会做日历或者是印有行程表的本子在各个院系食堂派发大到组织游行,参与讨论政治热点,你都会看到学生会的影子。和内地学生会不同,香港的学生会或者是社团大部分都是盈利的。最典型的的要数院系学生会了。每个院系学生会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的打印社。里面除了可以打印之外还可以买到和学习有关的文具,本子,文件夹之类的。当然,你也可以买到学校学生会自行印制的明信片,每一张都很精美,最重要的是,每张明信片都具有学校的特色,独一无二。这样既方便了同学,也服务了自己。当然,其他社团也会结合自己社团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财之道。由此,我便心生感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书。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比高考之前知道的多吗。谈恋爱。别搞得跟你大四毕业不会分手一样。我想,你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你在大学这四年里面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悟。我很不想把这些狭隘地归结成待人接物,因为这些你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你工作单位,也能学到。在香港科技大学吃饭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人。他很绅士地坐在我们旁边吃饭,一身西服配一条蓝色短裤,虽正式,也不失俏皮。当我跟朋友落座的时候,他慢慢凑过头来,问我们是不是来交流的。然后很大方地介绍了自己并表明来意。他是一名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大陆学生交流会主席,猜到我们是来交流的,很希望和我们合作,我只听了个之类云云。因为我的注意力全用来思考了。原谅我理科出生,不会表达。且不论他的打算成功与否,作为一名学生,能“创造”如此机遇,难道不应该我们那些个院学生会,校学生会主席部长好好学习并且警醒吗。可能内地的学生会有经费这一“奶妈”养着,啥都不缺,所以啥都不要想,啥都不要做。我觉得这一点是真的我们深深反思的。虽然,今日我们的游学已经结束,但是,它给我的影响还在延续。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