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历史教学设计《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案例名称岳麓书社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科目历史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娄底一中王昀课时1课时所用教材岳麓书社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课标解读:新课标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与取舍。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课介绍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再加上如今西部大开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等,更要求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所以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领会和响应国家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能力: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的桥梁作用。2、过程与方法:在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下,探究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体会中国人很早就具有的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了西汉“大一统”措施后,对本课中关于民族交往的学习易于接受。但七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演示路线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设置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王昀——历史教学设计教法:1.图示法:运用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问题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3.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归纳特点2.问题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理解概念3.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归纳,提高能力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设计导学案。2.学生课前预习后,完成导学案课前预习案;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导入新课在多媒体上展示准备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图片。提问: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吗?为什么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它们是通过一条怎样的道路而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穿越时空,一起探访这古老而又神秘的道路,走进《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看图后回答:中亚。准备多媒体课件。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授课与活动引导:“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谁第一个勇于开拓地走出了丝绸之路?学生回答:张骞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提取相关信息。用适合七年级学生认识水平的动画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王昀——历史教学设计一、张骞通西域。课件出示西域的位置、西域都护的设立和班超“投笔从戎”图片播放视频《张骞通西域》。要求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完成导学案,巩固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反馈预习效果,掌握知识。通过导学案达到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目的,掌握相关知识。合作探究一【荒漠坎途】,小组讨论展示。合作探究一: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最钦佩他哪一点?对学生的结论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提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遭受了非同寻常的艰险和屈辱,但他“持汉节不失”,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无畏勇气与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第一学习小组展示其合作探究的结论,其他组自由补充。学生:1.去时被匈奴扣留十年,回来时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受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