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王晓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课文(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的?(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