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根据我校开展的《在回民小学开展回族优秀文化教育的研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尝试。《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人们常说的“花儿”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有“西北之魂”之称的“宁夏花儿”,是具有代表性的宁夏文学艺术。可以用贺兰岿然,长河不息来诠释宁夏“花儿”的发展。如今,要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花儿”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选这节课的出发点,其一、“花儿”是发源于青海,有“西北之魂”之称。其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之作,是《花儿与少年》。想通过这节课,和学生共同走进“花儿”,了解“花儿”,为更深入的感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花儿”做铺垫。教学思路这堂课以青海民歌为线索,重点欣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的不同版本:1、《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2、谭晶演唱版本《花儿与少年》3、(阿宝版本《花儿与少年》片断)4、器乐版《花儿与少年》(新筝独奏)通过视听与律动,让学生对青海民歌有所了解,并且感受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影响着乐曲的情绪等。教学内容:欣赏《花儿与少年》的不同版本。教学目标: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教学重点: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俗特色与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二、介绍“花儿”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提问:那么花儿代表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幻灯出示“花儿”介绍)1.我所了解的青海方案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青海省一些地理、风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示出来交流一下!方案二:课件封面用谭晶演唱版本《花儿与少年》。音乐停,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老师课件里的歌曲的名字吗?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你了解青海吗?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了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2.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随课件教师现场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画面定格)咦!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呢?你知道吗?谁猜猜看!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花儿”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取名叫做“花儿”,一是因为歌词、歌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所以叫“花儿”。在阴历五六月间,各族百姓聚集在一起,开展“花儿会”。你看!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你唱我答,可热闹了,到处充满的是欢悦的情趣。3.听一听“花儿”片断(阿宝版本《花儿与少年》片断)4.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三、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新筝独奏)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古筝)1、师:差不多,其实它叫新筝,是在古筝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乐器。(幻灯出示新筝古筝对比照片,及新筝的简单介绍)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师总结:情绪有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回答,师总结。4、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这首活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