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学方法的启示小学部苗歌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也提出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使教师教学行为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新课程异步教学中,更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异步指导。针对一个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全体指导;针对一个班的少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比如说在我们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有的学生音乐天赋好,有的学生音乐方面能力较差,在教学时应注意对他们的要求就要有不同,对待能力稍差的学生,一方面放低要求,另一方面耐心辅导,使学生对学习音乐充满信心。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作到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从而挖掘不同学生的音乐潜质。另一方面,要“因教材而异”;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五彩斑斓,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因‘材’而异”运用不同的教法是必需的。如戏剧表演法、自由欣赏法、感情朗读法、提问引读法、实验操作法等。教法常新,愚教于乐,创造了一种欢乐、轻松、有趣、生动、民主的气氛,符合新时代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一)、在音乐教学中有几种情境应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①、课题导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不少课题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课题诱导学生质疑,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起学生求解的欲望。②、答学生疑。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不是直接把“金子”给他,而应当让他从他已有的知识库中发现凿金子的“钻头”,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实生活讲起,从而引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又牢牢的记住了知识。(二)、关于音乐学习动机的启示——立志求学孔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到求学需先立志,他也是这样劝导自己的弟子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学习好,首先要明确“要我学”还是“我要学”。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在我们的音乐学习中,更是如此。音乐不是语文、数学等主科,不是我们考试、升学的必考科目,很多学生都不注重音乐的学习,谈到对于音乐学习需要“立志”,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当学生没有“立志”学习音乐时,其实这也说明学生们没有意识到音乐立志的重要性,也并没有立下自己要成为全面发展,走向世界的人才的志向。(三)、关于音乐学习境界的启示——好知乐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实际上是对处于第一层次的学生的说法。这些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而实际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达到孔子说的“乐学”的境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也能使他们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苦”学音乐不现实,也不符合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我们音乐教育者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强大内驱力。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第三种境界才能真正发挥出音乐的美育作用。(四)、关于音乐天赋与习性的启示——性近习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把这一点在这里提出,是因为在音乐教学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音乐天赋不够,音乐能力不强,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天生的五音不全,久而久之也就对自己形成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学音乐的能力不够,从而放弃对音乐的学习。孔子的这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则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学生应该树立信心,作为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相信自己能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一个人音乐的能力包括音乐表演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等,人...